跳至主要內容

2025-03

大约 13 分钟

2025-03

免责声明

本页面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含有口胡和暴论,请谨慎甄别。

10

自卑与自负

人们通常很难相信自负者与自卑者都有患上抑郁症的可能,但实际上这两种人群患病风险都不太低,大部分人都清楚抑郁症是厌世的代名词,可这两种人所裸露出来的厌世与痛苦是截然不同的。

自负者的抑郁情绪往往来自于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与落空,这意味着他们普遍漂浮于现实土地的上方,而始终很难做到精神与行为轨迹的完全统一。

自卑者的抑郁情绪则更常出现于向内的攻击性,他们会下意识地进行漫长的自我否定,由“我”这个概念的衰微来引发严重的能动力丧失,继而焕发出像潮水般涌来的悲观。 显然的是,自负与自卑都存在一种或几种难以修复的错位,认知中的严重错位,导致系统失去了正常的验证和平衡能力

但是具体来说,是什么样的错位呢

  • 自卑者没有形成验证自我正确性的回路,以至于行事需要依赖他人来验证正确性,悲剧的是,这种畏手畏脚往往形成预言的自我实现
    • 这往往来源于小时候受到的肯定太少(肯定未必来自他人),不足以让他们建立自我肯定的回路,直接后果便是消去了对外部评价的缓冲
    • 他们害怕得不到他人的肯定,又害怕得到他人的否定,以至于需要通过否定自我来预先保护自己免受可能的外部拒绝
    • 治疗和改善这种状态通常需要重建内在的自我肯定系统,学习如何在没有外部验证的情况下也能相信自己的判断,以及发展出更为弹性的自我评价方式。
  • 自负者也类似,他们没有形成合适的外部验证正确性的回路,这将容易导致内部与外部验证的错位发展,接触就会感到阵痛,以至于渐渐隔离
    • 他们倾向于排斥或忽视与自我形象不一致的外部反馈,当外部评价与内部自我认知冲突时,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
    • 为避免这种认知失调带来的"阵痛",他们逐渐减少与他人的深度互动,长期缺乏有效外部校准,使他们的自我认知越来越脱离实际
    • 在这种状态下,任何突破这层保护膜的外部现实都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,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和认同危机。

孤阳不生,孤阴不长

自卑与自负分别是心理上孤阳与孤阴的实例

自卑者缺少阴的滋润缓冲,向往又畏惧阳光,导致风雨飘摇

自负者缺少阳的流动生发,隔绝内外,以至于逐渐干涸

直感

人是如何思考的?

我感觉我知道自己是怎么思考和学习的,但是为什么就是不能抽象出具体的学习规律应用到ai呢

首先回顾下认知负荷理论

这个理论认为人的记忆分为前台工作记忆和后台记忆

而实际的思考过程只发生在前台

前台的空间是极小的,只有 4 个组块左右

但是可以通过相互索引形成复杂的数据结构。。

“新概念”这个词并不完全能描述学习的本质,这让人觉得学习所增加的东西是名词性的,静态的,但是并不是这样

学习的条件是前置知识+验证环境(输入+输出),通过依次触发输入和输出,强化链接,构建新的反射

而演绎的条件是前置知识+种子(输入),找到最符合的输出

反射往往是无意识的、快速的、自动化的,由于不需要动用最底层的前置,因此速度更快,这往往被认为是熟练了

然而由于其“无意识”的特性,产生了知识的诅咒,要调整反射也只能通过同时意识到输入和输出的触发,进行反向调整

母语学习的过程——在一开始时只是大量的听

显然,对外界的预测是一种验证环境,这可以形成基础的、大量的反射

总而言之,一切的反射就是一个“当xx时,就xx”的描述

更进一步的是,“当x时,期望z,于是y”

因果上是x(输入)->y(行动)->z(行动结果/期望)

x->z是自发的,或者说是要达成的学习目标,是一种输入

通过外界的验证环境,学习到y->z

于是便能够综合x->zy->z,学习x->y

过程大概是

假设 x 得到一组x->z的训练目标

本身存在的y->z是前置知识/推理

激活 x,期望 y,这又变成了新的x->z问题

直到可以通过同时激活对应的 x 和 y 端点来连接 x 和 y

显然 y->z不一定就是行动的末端

这个也是反射的一部分,可以随便分布在链条的任意位置作为前置知识

它依旧是主观的,是对外界规律的模拟

同样 z 也可以作为 x 继续推理,想象各种情节

作为一种预演

x=z 作为一种稳定态,可以是一种追求的目标

当外界环境变化,或者预见外界变化时,则x产生变化,并尝试返回z,来一件事就解决一件事,就像一个不倒翁一样

当智能体可以监测自身状态时,自身状态的变化也是一种y->z

我有注意到人实际上能有对情景和逻辑有“感觉”,而“感觉”则是一种向量,具有一定的空间,有距离的概念

以下称为直感

时间上相近触发的直感距离更近

这个概念可以将前面的一切联系起来

y-z的预测是按照相似度/距离来选定的,当不存在最近似的一步到位的推理时,则会退化到更基础的推理

创造力能感知到空间哪里比较稀疏,以形成一种“遍历”或者说“广度搜索”

xyz都是直感

组块也是直感

情绪的变化是客观的,由数种激素控制

而不同描述情绪的词语相互关联,有远有近,构成了空间

这个空间本身是主观的,却也与实际的情绪空间产生联系

前台同时存在一些组块时,组块的组合本身能对应新的直感

数个前台记忆的组合,本身可以抽象出新的索引

当前台组块槽位不可互换时,这将能支持因果推理

可以定义:直感的触发,就是直感来到了前台

那么几个组块同时出现在前台的频次越多,它们越接近

组块 x 本身能同时代表数据和动作

不同拓扑结构的组块放到前台的不同位置本身能对应各种操作

——沿着其路径产生索引

11

直感的补充

众所周知,人训练自己反射的方式就是学习,而学习的方式就是同时激活(输入,输出),如果两者距离过远,那么借助已有的反射尝试拉近它们,就好像端点中间数条分散的线段一样,需要连接的就只有许多更近的端点了(当然找线段的方式可能需要启发式的方式,但是这是另一个问题),然后就可以继续递归。。直到可以通过同时激活输入输出相连接为止

如果成功打通,那么就相当于构建成功了一次反射,后面随着环境的变化,中间的线段也会产生变化,通过反复打通,最终能够形成相对固定的路径,变成更快、更近、更接近真实原理的反射

21

概念网络
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!(雾)
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!

如果把所有的事件(神经输入/信号输入)排成一列,我们看到的是统一的数据流,无法分别,是混沌未开

无形无质,没有阴阳之别,故为“一”

道生一,因为道就是外界输入,这强调了实践出真知(大雾)

万物只要存在就有形有质,故有阴阳之别,次序之分,为“二”

万物为什么必须有次序之分呢,其实并不是真的有,而是人的思维流本身是一维的,只能以连续的方式处理信息,只要被感受就必定有感知到的先后顺序
即使事件在物理上可能是同时发生的,我们的认知也会按顺序接收和处理它们
人所认知到的“同时”和“对称”,也建立在相互对称的不对称关系上
在理解"同时"这个概念时,我们无法同时思考所有要素

那什么是“三”呢?
物质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物的特征(三),对特征的归纳抽象形成了人的概念(主观,分别,或者叫万物)

关系被认知的一瞬,便成为了概念,于是可以递归嵌套构建抽象结构,成为一切复杂认知

所以有言“关系就是一切”
所以是“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

存在两个点,这是“二”

意识到这两个点有次序关系,于是能分别开来认知,这个认知本身是“三”,有了分别,于是有了万物,这个万物就是人构建的抽象认知——人对世界的一切理解都建立在自己的主观上,主观构建在分别上

所以这个“三生万物”并不是指宇宙初开,而是指人的认知起源——某种意义上也确实是宇宙初开

反射

反射作为基本的能力,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方向
无意识反射是快速的,需要高确定性,遇到事件直接触发,除非主动去感受不然无法被意识到,人会在成长过程中构建大量无意识反射
有意识反射往往是试验性的,需要验证的,较为缓慢的,在思维过程中被主动调用,并且根据反馈强化或衰减
而最初的反射往往来源于对环境的观察——也就是对数据流本身因果关系的归纳——显然的是这个数据流不光包含外界输入,也包含自身输出,否则无法学到自身的输出如何与世界交互

我们能感知到自身的思维的同时,也意味着这些内容进入了自身的输入流

当然在成长过程中构建的无意识反射会有很多垃圾,去优化这堆垃圾往往要后期元意识上来了才有可能

有意识和无意识并不是二极化的,纯指偏向,如何正确地管理调度有意识和无意识反射是个有价值的问题

31

模因

  • 本质
    • 模因是可在人与人之间自我复制的信息单位,类似文化和思想的“基因”
    • 典型的模因是文化元素,但也可以是特定的思维模式,行为方式等
    • 模因只有在个人思想内部才能展开成具体的思维或行为模式
  • 生命周期
    • 种子阶段:模因以潜在形式存在,等待合适条件激活
    • 激活阶段:在特定环境下,模因转化为实际的思维或行为模式
    • 传播阶段:通过人与人的交互在个体间传递
    • 变异:在传播过程中模因仅作为信息存在,极易丢失和混杂,与其它模因产生交互或者被环境影响,正常情况下变异几乎不可避免
  • 环境的作用
    • 环境决定哪些模因能被激活、传播和存活
    • 特定的现实条件可能是某些模因存在的必要支撑
    • 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模因传播的稳定环境
    • 大规模的稳定社会环境相对较少
  • 模因的进化
    • 模因之间存在竞争和共生关系
    • 适应性强的模因更容易在不同环境中存活和传播
    • 模因可能经历类似生物进化的过程
  • 模因与现实的关系
    • 模因类似于文明的“思维反刍”,可能与自然现实脱节
    • 文明在自然现实之上构建出了社会现实
    • 模因可以大幅影响社会现实,而社会现实又决定模因的存续
    • 这种循环可导致文明显现出与自然现实相反的倾向
  • 模因的影响
    • 模因影响个体思维和行为
    • 进而可能塑造整个社会结构
    • 社会结构反过来又影响模因的传播和存活

总之在过往经历的塑造下,人的思维会相当抽象,离现实愈发遥远

于是各种各样的形式都变得不奇怪了起来

交流和理解依靠的是共性,现实是人与人之间链接的唯一共性

不同的社会环境则让人与人所接触的现实又有非常大的不同

与现实的遥远也是社会环境影响的一部分

即使子辈不想,但是由于环境大部分来自于父辈,子辈所理解的现实素材缺失,大概率也会变得像父辈

环境影响人,人同时也塑造环境

这有点像预言的自我实现

最大的变数始终是外部信息

可能是来自其他人的模因,也可能是现实的新信息

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模因

这似乎与马克思主义框架有一定的互补性

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,而经济基础(生产力和生产关系)决定上层建筑(包括意识形态、法律、政治制度等)

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物质环境,这种环境会选择性地促进某些模因的传播,抑制其他模因

评论
  • 按正序
  • 按倒序
  • 按热度
Powered by Waline v3.0.0-alpha.10